情感状态理论并不接受“快乐就是幸福”这一被快乐论、欲求满足理论和生活满足理论所拥护的论断,而是从对长期稳定和深层次的情感的关注上形成了一种相对独特的幸福理论,因而在理论建构上就显得独立于前三种理论而自成一家。
![](https://pics7.baidu.com/feed/4a36acaf2edda3cc6f36b5efc8a65d07233f9280.jpeg)
在什么是幸福的认定上,情感状态理论更加倾向于一种心理学角度的理解,这种理论认为快乐的体验可能是浅层的或暂时的,而幸福应当是一种长期稳定和深人的心理情感状态,这种状态并不要求是随时积极和兴奋的,而更多的是一种非抑郁、非负面的平和状态——因为人不可能总是处于积极的情感和情绪之中。从情感状态理论的角度来看,快乐论和欲求满足理论所解释的幸福很可能只是一种暂时性的情感体验,而对于生活满足理论来说,则可能同样遇到"幸福的奴隶”问题。
![](https://pics6.baidu.com/feed/3b87e950352ac65c4cab2822debdd61792138a8e.jpeg)
当从情感状态角度来看待“幸福的奴隶”,他们所遭遇的问题就在于,尽管大多数时候能够通过自我安慰来达到情感状态的平和,但由于自身生存条件上的客观不利,他们总是会有为此感到沮丧和抑郁的时段,甚至对于极端的情况来说则可能经常连续性地切换于自我安慰的平和与客观现实带来的压抑之中,而这种非长期稳定的情感状态,显然不符合情感状态理论对幸福的描述。
![](https://pics4.baidu.com/feed/b2de9c82d158ccbf5eb76da13f97d838b03541f3.jpeg)
qyangluo